国科大这个“讲堂”,12年从0到1000
2024年10月18日,长江以北多地大幅降温,北京秋意渐浓。
早高峰期间的行人,脚步匆匆。如果是在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这些脚步或许有个共同的目的地,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玉泉路校区礼堂二层报告厅。
在这里,明德讲堂1000场座谈会正有序召开。国科大党委常委、副校长牛晓莉,副校长林晓,原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校长马石庄出席座谈会,明德讲堂讲座嘉宾代表、学校职能部门代表、院系中心代表、讲座系列主持人与秘书代表、人文学院教职员工代表、讲座助教与学生代表等50余人参会,交流明德讲堂开设千场以来的经验,探讨未来如何更好地开展人文通识教育。
明德
走进国科大玉泉路校区,不能不注意到礼堂前草坪上的一块石碑。其上,八个红色大字铿锵有力,“博学笃志、格物明德”。
进入新世纪的第一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提笔写下这八个字,后经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科大前身)院务会议讨论,被正式确立为校训。
这块石碑,历经风雨,默默陪伴着一代代莘莘学子的求学之路。
2012年,对于国科大而言,是个不同寻常的年份。那年7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9月,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国科大第一次工作会议上谈及对于学校的期待时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要求国科大发扬光大我院“科学、民主、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和“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院风,恪守“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校训,不断培育和建设独具特色的创新文化价值体系,并使其融入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日常行为中去,以先进的文化育人,使之不仅在科技创新中走在前列,还能成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体现者和引领者,“更名成大学的一个目的就是创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把中国科学院积累的知识、文化和精神财富一代代传承给学生,还要不断地在创新实践中创造新文化、新价值、新的精神财富”。如果细心的话,便可以在玉泉路校区礼堂旁的石碑上,找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席话。
不难发现,围绕礼堂的两处石碑,有一个共同的词:明德。
“博学格物尚可,笃志明德不足。”这是马石庄在提及国科大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时,总结的一句话。
玉泉路校区礼堂旁的石碑
那一年,秋季学期的课程表里,正式“上新”了一门前所未有的课——明德讲堂。与其他必修课不同的是,这堂课的主讲人是来自国内外多个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专家。这堂课能够提供给学生的,不光是学科内的专业知识,还在一定程度上回应青年学子的真实焦虑,帮助他们学会以多种视角看待各种矛盾,以理性健全的心态处理自我与社会、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达到开阔其视野、启迪其思维、更新其观念、培养其情操之目的,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
从0到1的过程并不简单。每张明德讲堂的海报上,都会标注一个序号。12年前,这个数字从个位数开始累积,时至今日,已经达到了1000。
筹划
国科大更名成立后,招收本科生和启用雁栖湖校区逐步提上议事日程。教育体系、办学层次和格局的发展,对人文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生人文教育改革和本科生人文通识课程体系建设,都在接续开展。这年春季学期,在当时分管领导马石庄的带领下,由中国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中心牵头,人文学院、学生处和团委组织实施,着手打造明德讲堂。
“强化理工科研究生的人文素养,不能单靠普通选修课,还要通过各类讲座活跃校园氛围,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人文学院教授、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大洲回忆起明德讲堂创办过程中的点滴时说。
人文学院组织多次讨论后,由王大洲起草明德讲堂的具体实施方案,经时任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邓勇主持的党政联席会议审核通过,将明德讲堂的总体目标定位为:以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为契机,紧紧围绕“育人”这个主线开设人文系列讲座,作为公共政治理论课和公共选修课的补充,帮助全面培养和提升我校研究生的人文素养,为社会培养视野开阔、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创造力的杰出人才。
设立初期,明德讲堂分为“思想、社会、历史、文艺、人生”五大系列,每个系列各设置一位主持人,通常由人文学院教师兼职担任,纳入研究生公共必修课程《人文系列讲座》。每学年每系列各举办20场讲座,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或其他社会人士作为主讲人,每场讲座持续约两个半小时,总计100场。同时,为及时总结经验,每学期初,人文学院召开明德讲堂工作总结报告会。
2014年2月,马石庄听取工作汇报后,对明德讲堂提出三点要求:第一,坚持明德讲堂的“育人”理念,不追求轰动效应;第二,以提高全校研究生的人文素养为宗旨,精心策划选题;第三,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操和责任感为目标,多邀请有学识、有社会责任感的演讲人。
“明德讲堂至少在三点上给予学生引导:大是、大事、大势。”马石庄说,“在大是大非上不含糊,在大事小事上不混淆,在大势大运上有判断。坦白说,一个人要是把这三点把握住,大概率会是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立足于此,明德讲堂的“风帆”一扬,便是12年。
据估计,每堂讲座平均听课人数超过300人,千场下来,这门课的听讲学生已逾30万人次。王大洲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明德讲堂和大学写作课无疑取得了巨大成功,乃至超过预期。我想,一条基本经验是学校领导充分重视,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勇于创新,乃是大学人文教育成功的关键。那时如此,今天也一样。”
盛宴
2019年4月29日,国科大雁栖湖校区礼堂人声鼎沸。
当天,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院士来到国科大做客明德讲堂思想系列报告,主题是《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
从兴趣、准备、突破的研究三部曲,到直觉与书本冲突的学习机会,杨振宁细致地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与研究经历。虽然降生在战乱年代,但是出身书香门第的杨振宁却并未荒废学业。1938年,杨振宁举家迁至昆明。为备考西南联大,杨振宁在家中自学高中物理课程,而正是这次自学给他带来了难以忘记的经验。“我有一个很深的印象,这个印象给了我一个教训。大家都知道等速的圆周运动有一个加速,v2/r,它的方向是向心的。我看了书上的话觉得不对,转动时应该是向切线的方向,为什么说是向心呢?我当时不同意,纠缠一两天最后才懂了,速度是一个向量,会转弯,所以是向心的。这个教训我永远记得。每一个动物都有直觉,如果没有直觉则无法生存,而直觉需要很多修正。直觉与书本的冲突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必须抓住这个机会。”
杨振宁寄语国科大学子:“我希望各个同学都掌握着这个时代,这是一个大时代,而且你们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要努力,有够多的努力一定会有大成绩,在今天中国的发展情景之下,那是一定可以达到的。”
杨振宁做客明德讲堂
明德盛宴,12年间层出不穷。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的王蒙讲授《〈红楼梦〉的散点透视》。孔子言,多读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言”;王蒙借此形容《红楼梦》,多读红,才能多识家庭小事,比如柴米油盐酱醋茶和衣食住行;同时,也多识社会上、政治上的大事,人生百态皆在其中。这也是《红楼梦》对中国文化重大意义之一。同时,《红楼梦》突破了原来文学的所有套路,鲁迅认为,过去的传统思想和想法都被《红楼梦》打破了。因此,王蒙呼吁没有认真看过《红楼梦》的学生多看一看,这种看不是看电视剧,也不是刷短视频,而是读书。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讲授《我研究数学的经验》:“韩愈认为:‘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要创新,必定能够专心于学问本身而不是处处关心别人的评论,多拿两顶帽子而已。就如酿酒,其皆醇也,才能够见到新的境界。”
王蒙做客明德讲堂
丘成桐做客明德讲堂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科大原校长丁仲礼讲授《碳中和:经济社会系统性转型》。丁仲礼认为“碳中和”过程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其过程将会是经济社会的大转型,将会是一场涉及广泛领域的大变革。要完成这个大转型,需要在能源结构、能源消费、人为固碳“三端发力”。未来需要政府、科技界、产业界通力协作,形成布局完善、责任明确的技术研发体系,尤其是行业的协调共进极其重要,政府方面也需尽早建立系统的监测、计算、报告、检核的标准体系,保证话语权在我。
中国科学院原院长白春礼讲授《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态势》。讲座初始,白春礼从历史视角简要分析了五次革命,尤其是其中的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深远影响。随后他表明,准确把握科技发展前沿态势是准确研判、前瞻布局的前提。由此,白春礼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通过大量案例和数据,对宇宙学、量子密钥通信、人工智能、深海探测等重点领域的当前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最后,白春礼寄语国科大青年学子:“自立自强的重任就落在你们身上,所以希望你们刻苦学习,珍惜宝贵的青春时光,真正为我们国家科技的自立自强作出你们这一代人的贡献”。
丁仲礼做客明德讲堂
白春礼做客明德讲堂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讲授《我的科研之路》:“我的求学和科研经历给我的体会是:要有不负使命、舍我其谁的历史担当;要有敢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要有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作作风;要有乐观向上、不畏困难的人生态度。在科研中,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是熟练掌握和发展研究工具和方法的诀窍,是提高研究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教授、院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讲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讲座伊始,林毅夫用一组历史与当代的对比阐明,世界强国的构成发生了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正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腾飞。当前,中国在“十四五”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未来,中国凭借更多的技术人才,可以在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行业中拥有更多的经济增长。中国经济的前景必会呈现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态势。
薛其坤做客明德讲堂
林毅夫做客明德讲堂
南开大学原校长、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讲授《可持续发展与数字化双重转型下的学习研究》。2015年,联合国提出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其中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对此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但是,就当前的技术来看,实现此目标尚有距离。其次,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是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性技术,产生了新的工作模式和岗位。与此同时,它也带来了科技伦理方面的诸多挑战。在双重转型的大背景下,龚克对学生们提出了几点建议:提升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打牢科学基础并增强数字化创新能力、培养扎实的实践能力、提升跨界的协同工作能力和提升创新能力。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讲授《对当代医学发展的若干思考》。在过去100多年里,医学的成就超过此前的总和。在此背景下,医学出现了国际化、商业化、工具化等新趋势,而其价值层面往往是双向的。医学的未来将会如何发展,是值得人类思考的问题。围绕医学发展模式、循证医学和精准医学、学科交叉研究、医学与社会的关系等十个当代医学发展中的前沿热点问题,韩启德分享了自己对当代医学发展的思考。
龚克做客明德讲堂
韩启德做客明德讲堂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讲授《文化的力量——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世界上收藏中国文物最丰富、最珍贵和每年接待观众数量最多的博物馆。故宫为了能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它的魅力,现已开展环境整治、文物修复、故宫数字化等工作。为了更好地修缮文物,故宫整合大量资源,建立了第一所为文物治病的医院——故宫文物医院,以确保送去该医院的每一件古建筑构件、每一件藏品都能得到科学的检测,从而接受科学的治疗。
著名相声艺术家、中国曲艺和相声事业领军人物姜昆讲授《笑面人生:你离人民有多近 人民跟你有多亲》。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姜昆引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的重要讲话,勉励大家,“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单霁翔做客明德讲堂
姜昆做客明德讲堂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付巧妹讲授《以骨寻踪,数往知来——古DNA绘制人类演化》。人类起源一直是科学界探索的核心问题之一,古DNA研究在探索人类起源与演化问题上具有独特优势。古DNA研究近年来飞速发展,为探索人类不同时段演化特点、灭绝古人类与现代人的互动情况等重大问题提供洞见,也为传统考古学研究带来了诸多机遇与挑战。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演员史敏讲授《敦煌壁画舞蹈创作与鉴赏》。幻灯片中生动形象的图片,展示了菩萨、飞天、天王与金刚、夜叉、迦陵频伽、化生等伎乐形象。史敏向学生们讲解了“反弹琵琶”等乐舞动作技巧。从以敦煌乐舞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到以动态形式呈现出的研究思路,进而总结出敦煌舞蹈的手姿、站姿、脚位、步伐、舞姿和运动规律,最终形成了文化性、风格性、训练性兼备的敦煌舞教程。
“大家讲座”精彩不断,带着国科大学子们走出了书本,奔向更广阔的天地。
明德讲堂海报(部分)
打磨
2019年,国科大召开研究生人文通识教育品牌项目明德讲堂研讨会。会上,时任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小淳表示,明德讲堂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人文学院为此做出了极大的努力,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因而,如何优化管理、如何组织课程将其打造成品牌成为那次研讨会关注的重中之重。
为进一步优化明德讲堂的运行机制,主持系列讲座的主持人纷纷建言献策。思想系列主持人汪前进认为:明德讲堂未来的讲座要发挥主持人的主观能动性,各个系列要制定规划,针对研究生的实际需求,确定哪些讲题是必需讲的、哪些人物是优先邀请的,有针对性地邀请各领域名家。人生系列主持人詹琰、历史系列主持人罗武干和文艺系列主持人牛锡桐,也均提出了自己在主持讲堂时的实际困难和改进建议。
正如摸着石头过河,困难重重,怎么办?
在与学校各个部门进行沟通后,人文学院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学院将继续从提升讲座质量、教务管理水平和宣传质量三个方面,进一步打造明德讲堂这一通识教育品牌。”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韩彬说。
具体而言,进一步科学规划讲座体系,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促进讲座质量的提升;同时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真正树立本部教师“主人翁”的责任感。在教务管理方面,人文学院将积极与学校相关部门沟通,通过技术手段尽可能弥补人为操作可能产生的不足。
“让每一次精彩的讲座都绽放不止一次生命力。”韩彬认为,需借助包括主讲人在内的个体、院系、学校和社会媒体的宣传力量,将明德讲堂作为国科大品牌战略的一部分推介出去,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建立对主讲人、社会媒体等的反馈机制。
回过头看,今天的明德讲堂已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当时的愿景。
眼界
“学校要求所有一年级研究生,必须在以上讲座中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时间,选听至少8次,折合20学时,计1学分。”王大洲回忆起明德讲堂开设初期的学分制度时介绍,“学生听完至少8次讲座后,各院学生辅导员负责审核并登陆课程成绩,评定为通过或不通过。”
随着一次次讲座的成功举办,明德讲堂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抓住了国科大学子的心。丰富多维度的讲座内容、高水平的主讲嘉宾、精心策划的系列框架,为学生们带来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
2024年,一份对明德讲堂系列讲座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近九成的学生出于个人兴趣参与明德讲堂,仅有少部分学生选择了“纯粹为了完成学分任务”的选项。学生参与讲座不仅是为了完成学分要求,更是与一场场开阔眼界、陶冶志趣的课堂不期而遇。
回想起学生们听完讲座后的反馈,汪前进说:“他们跟我说‘我们也不是为了学分,我们就是喜欢听’。”
聆听前辈们的成长故事,让先行者成为学子成长道路上的指路明灯。“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即使来自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前辈们对自己的专业却有着相同的热爱。从他们的讲座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力量,敦促着我不断前行。”国科大博士生刘泽如是说。
在科研遇到困难的时候,明德讲堂给国科大学子带来启迪。国科大硕士生张东旭说:“参加人文讲座虽然可能不会直接提升你在科研中的具体能力,但它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往多元知识领域的大门。这样的经历能够让你以更加宽广的视角去审视问题,从而激发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的理解能力。在这些讲座中,你得以在有限的时间里领略历史的精华,仿佛穿越时空,见证了不同时代与文化的变迁。”
漫漫人生路,忙碌于实验室的张东旭,在明德讲堂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块栖息地。
耕耘12年,明德讲堂陪伴着一代又一代青年,把“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校训潜移默化地烙印在一位位从国科大走出的学子心中。
而这堂课,也在这12年的打磨中逐渐破茧、化蝶,从不为人知到广受认可。汪前进笑着说:“以前都是我们找人家,现在人家踊跃地到这儿来做讲座。”
岁月无声,日子有功。不知不觉间,明德讲堂系列讲座已积累千场。“坦白来说,目前办得很不错,”马石庄感慨,“希望坚持继续高水平地办下去。”
2024年10月16日,标号为“M1001”的明德讲堂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学术厅成功举办。讲堂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讲授《中国航天与航天精神》,同时作为国科大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题教育系列报告会的首场讲座。
站在“千场”的转折点上,明德讲堂迎来了新的起点。
戚发轫做客第1001场明德讲堂
时间切回2024年10月18日,国科大玉泉路校区礼堂二层报告厅里的座谈会,讨论声还在继续。
“听到明德讲堂开办的初衷以及相关的历程,看到会议手册中1000场报告的题目和主讲人的名字,我感到很震撼。干一件事,坚持一年很容易,但坚持12年非常不容易。”牛晓莉在总结讲话中说,“举办座谈会的目的,是为了让明德讲堂走得更远,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今天在座的老师和学生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比如关于选题的深挖、主讲人的遴选和邀请、来自兄弟院校以及校内各个院系的资源整合,后续我们会认真总结,希望把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吸纳到课程未来的组织工作中,真正把明德讲堂打造成长盛不衰的经典。”
明德讲堂1000场座谈会与会人员合影
“两弹一星”精神永恒丨焦点访谈
丹青两弹情!院士+名家+师生联袂挥毫
主题演出,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
投个稿告诉我吧~
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
观微之光,可明远方
出品/国科大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国科大人文学院
文字/陈文焕
采写与整理/赵美玲 朱鑫卓 商哲浩
图片/杨天鹏 刘燕 郑金武
部分由国科大人文学院提供
美编/何邦彦
责编/郭海燕 边郑珊
点击关注
点赞
分享
在看